小縣城如何持續“撬動”體育用品大市場?記者調查金年會
金年會金年會今年可以說是體育賽事大年,巴黎奧運會、游泳世錦賽、足球歐洲杯先后登臺。體育賽事不僅是運動員的競技場,更是全球企業比拼實力的大舞臺。數據顯示,今年上半年,我國體育用品及設備出口同比增長16.7%,高出上半年整體出口增速9.8個百分點。然而,記者注意到,無論是高端的運動裝備,還是傳統的健身器材,其中不少“出海”大戶,都來自縣級市。小縣城緣何打開國際大市場,一起來看記者的探訪。
當記者來到寧波慈溪市龍山鎮的這家企業,正趕上一批小型皮劃艇在進行最后的加工。負責人告訴記者,這批皮劃艇即將運往歐洲,由于采用了“吹塑”新工藝,不僅重量大幅下降,價格更是原來的三分之一。
某智能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 李德紅:這是一個全新的領域,考慮到目前國外市場行情的變化,以及需求的變化,我們及時上線吹塑生產線。
用新工藝生產的新產品,讓企業今年收獲了3萬臺歐洲訂單,明年更是有望突破10萬臺。不斷創新,及時求變,在慈溪市勝山鎮的這家沖鋒舟生產企業,同樣的故事也在上演。
某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 胡立君:我們通過幾年努力,在開發一個小型的沖鋒舟,也做了一個基材的改進,以前的碳纖現在用很多新材料去取代,降低成本。
不僅如此,企業還研發了電動沖浪板,更高的安全性能、更環保的動力裝置,成為產品打開海外市場的核心優勢。
眼下,當地瞄準水上運動用品賽道,通過自主創新和技術升級,使得產品遠銷歐盟、美國和澳大利亞等國家和地區。
慈溪海關查檢一科副科長 方亦凱:今年前10個月慈溪的體育用品及其設備的出口達到了15.7億元,同比增長19.5%,近期從我們調研的情況來看,這些企業的訂單都比較充足,預計全年會有一個比較高的增幅。
新材料和新工藝的創新,可以說是打開國際市場一把必不可少的“鑰匙”。找到了門路,如何走得更遠?在我國最大的商用健身器材生產基地——山東省寧津縣,記者又有了新發現。
在這家健身器材生產企業,記者注意到一款“特殊”的跑步機,能根據使用者的身高、體重和鍛煉習慣等參數,自動調節坡度和速度,這樣智能化的功能,讓這款跑步機成為暢銷海外的“網紅”產品。
某健身器材公司副總經理 史詩平:我們每天的出口量在1000臺左右,現在國內的訂單和國際貿易的訂單已經排到了2025年的2月份,同比銷量增長了40%左右,現在工廠的車間都是滿負荷運轉。
寧津縣的面積不足900平方公里,卻占據了我國商用健身器材70%以上的份額。然而,記者在這個小縣城里走訪發現,隨著訂單增多,不少企業曾經都出現過產能跟不上的“煩惱”。為了解決這一痛點,當地政府專門打造了一個健身器材產業集群,一臺健身器材,從設計研發到生產加工再到包裝銷售,不出縣城就可以完成。
某健身器材公司采購部經理 李孟冉:公司每研發一款新產品,在設計圖紙完成之后,就會把其中塑料件、鋁塑件的部分交給專業的制造廠商。比方說我們今天下午把圖紙發給他們,明天上午這個樣品就會送到我們工廠。
工作人員給記者算了筆賬,一臺跑步機上,鋼管的重量占到一半,企業生產一天的用鋼量需要幾十噸,以前去外地采購,光運輸成本每噸至少要花150多塊錢。現在出門一公里就有鋼管廠,既方便又便宜。如今,這里的零部件本地化率超過95%,這樣完善的全產業鏈,可以實現半小時內集齊所有配件。
寧津縣經濟開發區黨工委副書記 張強:我們推動產業鏈上下游資源整合,從原材料鋼板、塑料顆粒等,到各種配件的本地加工,再到電機等部件遠程定制、寧津集散,形成了高度契合的配套能力。
眼下,當地已形成過百億的特色產業集群。今年前三季度,寧津縣健身器材出口90億元,同比增長35%,產品遠銷全球170多個國家和地區。
完善的產業鏈極大降低了企業的生產成本,也讓產品有了更強的競爭力。當前,全球健身市場持續火爆,小縣城如何持續“撬動”體育用品大市場?
賽迪顧問縣域經濟研究中心分析師 楊文學:我國制造的體育用品兼具高品質、創新性、智能化、綠色化、個性化的特征,背后是中國制造轉型的一個縮影,一批中小企業特色產業集群助推縣域高質量發展。
專家表示,專注細分市場,引導企業“專精特新”發展,培育體育用品產業專業化集群,才能讓創新效應、成本效應、品牌效應不斷凸顯,在全球競爭中占據一席之地。
賽迪顧問縣域經濟研究中心分析師 楊文學:逐步創建、培育、鞏固自主出口品牌,提高出口產品的質量水平和出口附加值,積極開展跨境電商,拓展出海渠道。
此外,專家表示,我國作為全球最大的體育用品出口國,后續仍要緊跟海外消費特征,調整好出口產品的結構,同時可以借鑒“新三樣”等重點工業品出海經驗,少走彎路。